东汉(公元25-220年),是西汉之后,刘秀建立的封建大一统王朝,国号为“汉”,史称“东汉”或”后汉”。[1] 公元25年(东汉,建武元年),刘秀在新莽大乱中占据主导地位,延续“汉”为国号,定都洛阳,并登基,推行度田令,加强中央集权。[2][3][4]东汉历经光武中兴[5]、明章之治[6]、永元之隆[7]、戚宦之争[8]、曹氏代汉等时间,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传八世共十四位皇帝掌权。[9]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退位,曹丕建立曹魏政权,东汉灭亡。[10] 东汉实行尚书台制度[11];经济上,以农业为主[12],手工业[13]、商业[14]等也占据一定规模;文化上,使用隶书[15],谶纬学(预言学)十分兴盛。[16]蔡伦改进造纸术,[17]张衡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18]许慎著成《说文解字》。[19]外交上,东汉政权与周边文明都有交往,促进了汉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20][21] 东汉很多方面都继承了西汉的制度与状况,但是在儒学变质、豪族兼并、阶级矛盾、专治统治上又比西汉更严重。[22] 国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