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远帖

东晋王珣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
《伯远帖》是晋代王珣(350—401年)写的一封信[1]。纸本,行书,纵25.1厘米,横17.2厘米[2]。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现今学术界公认唯一传世的东晋名家法书真迹,与《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并称为“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首的“三希帖”,亦被列为“天下十大行书”的第四位[3]
王珣《伯远帖》自乾隆十一年(1746年)进入内府,经乾隆品题,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并藏在养心殿,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4]
1911年以后至1924年溥仪出宫前,《伯远帖》《中秋帖》曾藏在寿康宫,溥仪出宫之时,敬懿皇贵妃将此帖带出宫,后流散在外。几经辗转后为收藏家郭葆昌所得。郭葆昌去世后,两件名帖归其儿子郭昭俊所有。由于经济困难,将此二帖抵押向银行贷款,如贷款到期而郭昭俊无力归还,此帖将被银行拍卖。当时许多外国商人觊觎此二帖,国宝面临着流失海外的风险。1951年,周恩来总理得知此消息,明确指示务必将国宝追回。最终,经多方交涉,国家用50万港币购回了两件法帖,交故宫博物院收藏[4][5]

作品内容

《伯远帖》释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