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

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中,又号“邺中七子”。[1]
与“三曹”一样,建安七子也是建安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他们的创作涉及建安时期流行的各种文体,他们的诗、文、赋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当时和后世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建安文学发展的历程中,七子以其创作实践继承了“汉音"传统,开拓了"魏响”新风,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发扬“汉音"传统时,他们的作品深刻揭露了社会现实、人民疾苦,展现出悲凉慷慨的风貌;在开创“魏响”新风时,通过诗歌题目的新创、辞赋题材的开拓;个人情怀的抒发以及作品文采的展示,日益展现出他们对文学美的享受的注重,体现了文学的自觉。以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人开创了建安文学,是两汉文学与六朝文学问的重要转折点。[4][5]

背景

时代背景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时间从公元196年到220年。但文学史上所说的建安文学则要从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大起义算起,一直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公元237年),前后差不多有五十年的时间。这几十年可以说是汉魏之交社会极其黑暗,时事极其纷扰复杂、政局和思想变化剧烈的年代。建安七子生活在一个宦官擅权,社会动乱,汉室权势衰微而曹魏势力逐渐崛起强大的时代。政局的动乱,政权的衰败,社会风尚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尤其是两次党[]之祸以后,世风已开始转向对物质、财富、功名、权力的追求和享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