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传统食物
“馕”,波斯语音译,意为面包。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兹别克塔塔尔等族民间传统主食。馕在新疆的历史悠久,外皮为金黄色,古代称为“胡饼”、“炉饼”。馕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多为发酵的面,但不放碱而放少许盐。馕大都呈圆形,最大的馕叫“艾曼克”馕,中间薄,边沿略厚,中央戳有许多花纹,直径足有40-50厘米。这种馕大的要1-2公斤面粉,被称为馕中之王。最小的馕和一般的茶杯口那么大,叫“托喀西”馕,厚约1厘米多,是做工最精细的一种小馕,还有一种直径约10厘米,厚约5-6厘米,中间有一个洞的“格吉德”馕,这是所有馕中最厚的一种。馕的花样也很多,所用的原料也很丰富。
馕在新疆有着“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馕”的美誉,历史上伽师人就以打馕谋生著称。卡特力玛(千层)馕营养丰富,在喀什的历史悠久,不仅味道好,而且长时间保存不会变质,是理想的“方便餐”。

简介

“馕”在新疆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少数民族最主要的面制品,在新疆有“可以一日无菜,但不可以一日无馕”的说法。馕是新疆各族人民日常生活必备的食品,几乎每人每天都要吃馕,尤其是少数民族更是把它作为一天三餐的主食,馕已成为新疆民族食品的代表作,也成了新疆的名片。
“馕”源于波斯语,在历史上它还有其它称号。《突厥语词典》称馕为“埃特买克”和“尤哈”。中原人称馕为“胡饼”,在敦煌遗书中,共有26种饼的名称,“胡饼”是其一。据记载,胡饼自汉代传入中原后,就成为人们喜爱的食物之—,东汉时,甚至在宫廷里都曾兴起过胡饼热。由于胡饼本身具有易于制作、便于携带、久存不坏、适合旅途携带等特点,也成为商旅行人的最佳选择。张骞凿通西域后,频繁的商业贸易活动使胡饼在内地一些地方普及,而“胡饼”这一名称从汉到五代、宋一直在中原流行,说明它对中原的饮食文化有强烈的影响。新疆烤制的馕水分含量很少,可存放多日,不怕干,不发霉,油馕甚至可以存放月余。即使干透的馕,只要用水泡软即可食用。新疆人无论吃什么饭,在这之前,都要先喝点茶,吃点馕,然后再吃饭。由于新疆地广人稀,地域辽阔,在过去,馕成了少数民族出远门时必带的干粮。在招待客人时,主人往往会拿出各种各样的馕来招待。如果到库车县维吾尔族群众家中作客,他们会把最大的馕到最小的馕都摞起来,摆成塔形,放在桌子的中央,叫你饱尝。而长期生活在牧区的少数民族,也做出了许多适合牧区生活食用的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