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克孜族

主要分布于新疆地区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之一
柯尔克孜族(英语为Qirghiz[2]阿拉伯字母书写的柯尔克孜语族名为جۇڭعو قىرعىزدارى,中国标准罗马字母拼写法为Kirgiz[12]),是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柯尔克孜,其含义有“四十部落”“四十姑娘”“草原人”等不同解释。[13]国外同源民族汉译称作吉尔吉斯族,也被称为吉尔吉斯人,他们是吉尔吉斯斯坦的主要民族。[14]柯尔克孜族多数聚居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少数散居于新疆各地和黑龙江富裕县[13]使用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柯尔克孜语,有左书横行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居南疆者通维吾尔语,居北疆者通哈萨克语,居黑龙江富裕县者通汉语和蒙古语[13]2020年,中国境内的柯尔克孜族人口数为204402人。[6]
中国境内的柯尔克孜族,是中国北方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游牧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柯尔克孜族的先民,在中国汉语文字的历史典籍中称为“鬲昆”“坚昆”,在中国历史上的秦朝时期 ,鬲昆是一个北方的游牧部落。[15]到了魏、晋时期,柯尔克孜族又称“纥骨”“契骨”;隋唐称“黠戛斯”;宋称“辖戛斯”;元明称“乞儿吉思”“吉利吉思”;清称“布鲁特”。[16]公元前原居叶尼塞河上游,隶于匈奴,后一部迁天山地区,先后为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属部,与唐朝关系友好,七世纪中,太宗以其地为坚昆都督府,隶燕然都护府,正式纳入唐的版图。[16]十至十八世纪,居叶尼塞诸部向西南迁移,融入若干蒙古和哈萨克部落。期间,元亡之后,柯尔克孜族成为瓦剌的属部。[3]随着瓦剌势力衰弱,大部分柯尔克孜族受到准噶尔的统治。[3]清朝平定准噶尔后,沙皇俄国在19世纪初开始对柯尔克孜族地区进行侵略。[17]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导致大部分柯尔克孜族人被迫迁移到俄罗斯帝国的统治之下,柯尔克孜族因此成为了跨境民族。[18]1916年,中亚地区的柯尔克孜族因不堪忍受沙俄的专政统治而进行反抗,但遭到残酷镇压,大约15万柯尔克孜族难民迁到中国新疆。[19]抗战期间,柯尔克孜族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9月25日解放后,随着社会改革,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在1954年7月14日成立。[16]
解放前,柯尔克孜族行游牧宗法封建制,部落组织和部落观念浓厚,具有血缘关系的游牧群“阿寅勒”是部落基层生产和社会组织。柯尔克孜族在历史上曾信仰腾格利教(萨满教)、喇嘛教伊斯兰教[20]柯尔克孜族有独特的风俗习惯,他们主要住在毡房里,[21]饮食主要包括手把肉和奶皮子[10]喜爱佩戴由羊毛毡制成的白毡帽。[22]他们的婚俗包括在结婚当天将新娘与新郎双方绑在一起并拴在门口,亲朋友好友赠送礼物,请求为新娘与新郎松绑。[23]他们的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9]作为中国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柯尔克孜族的文化历史中流传有各种形式内容丰富的神话和传说、口头文学、故事、民歌和谚语。[24]其所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众多,其中享誉世界的民族史诗《玛纳斯》、柯尔克孜族的民歌“额尔”、[25]柯尔克孜族的刺绣工艺以及独特的驯鹰风俗,都是柯尔克孜族丰富文化的承载与体现[26]

族称来源

柯尔克孜作为中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与生活在中亚吉尔吉斯斯坦的主体民族吉尔吉斯,是存在同源关系的跨国民族。在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的族名是不同的,中国叫作柯尔克孜,吉尔吉斯斯坦叫作吉尔吉斯。[27]柯尔克孜族是操突厥语的民族,突厥语族名为本民族自称,[28]意思为“四十个姑娘”;另可解释为“四十个部落”或“草原人”[29]“草原游牧人[28]等,汉文史书中的鬲昆、隔昆、坚昆、结骨、纥骨、契骨、护骨、黠戛斯、辖戛斯、纥里迄斯、吉利吉斯等,均是不同历史时期对柯尔克孜族的称呼。[30]厄鲁特蒙古人称之为“布鲁特”,意为“高原人”“高山居民”,清代沿袭此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始定今译名。[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