阉党

明代依附于宦官权势的政治派别
阉党一般指明代依附于宦官权势的官僚所结成的政治派别。[1]宦官干政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曾出现,例如东汉末年的“[]之祸”、“十常侍之乱”,是东汉由盛转衰直至逐渐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唐代后期,宦官势力参与皇室的内部纠纷。唐朝宦官和皇帝的关系只是家奴和主子的关系。中晚唐的宦官的行为,实际是家奴在参与皇室的内部纠纷,如同旧社会豪门大族里各房的奴婢分别帮助其主子争产业,而并非奴婢的权力真大到可以夺取整个大家族的家产。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握有的权力极大,在中国宦官史上显现出独有的特色和景象。
明朝初年,鉴于历史上宦官专权的严重危害,明太祖曾经下诏严禁宦官干政。到了明成祖朱棣手中,这一道铁的纪律起了一个微妙的变化,不但不再警惕宦官,而且开始把宦官视为心腹,当作控制外廷大臣的一股重要力量。后世皇帝更加信任宦官,至明宣宗开始在宫内设内书堂,教宦官读书识字,由此埋下明代阉党专政的祸根。明英宗幼年即位,宠信宦官王振,阉党势力开始形成。此后明宪宗时宦官汪直明武宗时宦官刘瑾都曾广树党羽,专擅朝政;明熹宗天启年间,大宦官魏忠贤专权,一大批朝官依附其权势,阉党势力达到历代顶峰;毅宗即位之后,魏忠贤先被免职[zhé]凤阳,后被迫在路上自杀,阉党主要成员伏法,阉党势力受到致命打击。[2]

明初禁制

明太祖朱元璋平定江南之后,鉴于之前历代的错误,使用宦官不到百人。直到洪武末年颁布《皇明祖训》,才设置内官共十二监和各司局,稍微可以说人员齐备了。但是定制宦官不能兼任外廷大臣的文武官衔,也不能穿外廷大臣的冠带朝服,任职的品级不能超过四品,每月俸禄一石大米,衣食都在内庭解决。太祖曾经派人雕刻铁牌放在宫门,上面写明宦官不准干预政事,违犯的人斩首示众。并且下令各衙门不能与宦官有文书方面的交往。有位年老的宦官服侍太祖很久了,一天不小心提到政务,太祖大怒,当天就把他贬斥回原籍。明惠帝朱允[wén]即位后,更加严酷地管束宦官,下诏宦官如果在外面稍有违法的事,允许有关部门逮捕奏闻。

滥觞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