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统勋

清朝乾隆时期工部尚书
刘统勋(公元1699年—公元1773年),字延清,号尔钝,山东诸城(今山东高密)人。[1]刘统勋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刘必显,户部主事。父亲刘棨四川布政使。刘统勋历任乾隆一朝工部、刑部、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上书房总师傅。[2]
刘统勋是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进士,先后当值南书房、上书房,四迁至詹事。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刘统勋上任左都御史,期间上书奏请皇帝遏制宰相张廷玉讷亲的势力,因此事让刘统勋名震朝野。[3]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被任命漕运总督。在任期间多次治理黄河、运河,均能革除积弊,多次受到乾隆帝嘉奖。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查勘巴里坤哈密驻兵不利遭逮治,后得宽免。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刘统勋任东阁大学士兼管礼、兵,吏、刑部、首席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国史馆总裁。为政四十余年,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吏治、军事、治河、修史等方面均有显著政绩。[3]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十一月,卒于任上。乾隆帝追封刘统勋为太傅,赐谥号“文正”[a][3]
刘统勋作为军机处成立以来第一位汉人首席大臣,在军事、治水、吏治上都颇有建树。任漕运总督后,治理水患长达三十多年,不仅能兴利除弊按期完成堤坝运河维护,还奉命审理官员贪渎案件,办案中清正廉洁,秉公无私,所拟判决多得乾隆嘉许。[4][5]为当朝长治久安提供了保障。乾隆皇帝对这位当朝宰相评价甚高。评价刘统勋不愧为真宰相,刘统勋去世,乾隆痛失股肱,亲自去吊唁,告诫官员以此为楷模。[6]六年后,乾隆御制《行书怀旧诗册》追念,将刘统勋列为五阁臣之一,称其:“遇事既神敏,秉性复刚劲。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7]“清史研究第一人”萧一山褒奖刘统勋:遇事敢谏,料事识人,能洞鉴其将来。为官五十余年,居相位十余年,是乾隆的得力助手。[8]刘统勋平生善诗文、书法,其“书法承旨,笔意清刚”,著有《刘文正公集》。[9]

人物生平

家庭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