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棨

清前期官员
[](1657年-1718年),字[tāo]子,号青岑,出生于山东高密[a][1]清朝官员,为刘必显三子,历任清朝山西平阳知府,直隶天津道副使、江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等职。[2][3]
刘棨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中进士,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授湖南长沙知县,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升为陕西宁羌州[b]知州,在任内积极救灾,兴修道路。[4][1]后为长沙府同知、山西平阳知府,在任内裁汰陋习,免除苛捐杂税。[5]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升为直隶天津道副使。后历任江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等职。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卒于四川布政使任上。[6][7][3]
刘棨为清朝康熙年间的廉吏,为官清正廉洁、勤于民事,治理地方时关心民间疾苦,重视发展生产,开发民智。其子刘统勋、孙刘墉、曾孙刘镶之,皆为清代名臣。[5]其去世后入祀长沙、宁羌、平阳陕西名宦祠[8]宁羌州百姓民在州城南门内,修建刘公祠,刻石详志,彰其功德。[4]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