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下辖自治县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哈萨克语:باركولقازاقاۆتونوميالىقاۋدانى,维吾尔语:باركۆلقازاقئاپتونومناھىيىسى‎)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下辖的一个自治县、中国的三个哈萨克自治县之一,成立于1954年9月30日。县境位于新疆东北部,东邻伊吾县,南接伊州区,西毗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北与蒙古国接壤。境内中蒙边界线长313.4千米,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总面积3.84万平方千米,自治县下辖5个镇、7个乡,[1]县政府驻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汉城东街67号。[13][3]截至2020年,常住人口为65531人,[5]包括汉、哈、维、蒙等13个民族。[14]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以山地、盆地地形为主,呈“三山夹两盆”分布格局,有“新疆缩影”之称,平均海拔1650米。其中山地、戈壁2.55万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66%。境域内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冷凉干旱气候,冬季严寒,夏季凉爽,年均气温1℃左右。[1]巴里坤的山水河流主要集中在巴里坤盆地四周山区,系巴里坤山和莫钦乌拉山形成的一些季节性河流,水量小,流程短,渗漏大,多数河流出山口后很快就渗入地下。[12]巴里坤牲畜品种及种类有巴里坤马、巴里坤双峰驼、驴、骡子,牛品种有黄牛、荷斯坦奶牛等百余种,野生植物有500多种,雪莲、蘑菇、益母草被称为草原“三宝”,境内跨越新疆北部的3个成矿带。[12]
巴里坤古称蒲类,巴里坤,一说系突厥语“虎湖”之意,因巴里坤湖而得名。一说系蒙古语“巴尔库勒”的谐音,意为“虎前爪”,以地势险要取名;一说为古代月氏语。[15]春秋战国时期,蒲类为塞种人和呼揭人的部落牧地。东汉水元十四年(102年),西城乱起,汉庭再罢西域都护府,北匈奴再占蒲类。公元555年(南北朝),突灭柔然,建立突汗国,蒲类属突。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征服西城,西州回鹤归附大蒙古国,改伊州为“哈密力”,改蒲类为"巴尔库尔”。元代,巴尔库尔属于别什八里行省。明正统三年(1438年),瓦刺部控制了天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巴尔库尔为瓦刺游牧地。清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镇西厅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镇迪道。1954年3月,改镇西县为巴里坤县,同年9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成立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16]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新疆典型的边境县、高寒县、易灾县,2006年被国家确定为五类地区。[1]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以资源型工业、农牧业和旅游业为主要产业,主要农产品有马铃薯、大路菜、大麦、小麦、晚熟哈密瓜、牛羊肉、驼奶等。主要工业产品有煤炭、风电、芒硝硫化碱、原油等[1]。巴里坤哈萨克设有国家一类常年开放口岸--老爷庙口岸,是新疆与蒙古国发展边境贸易的重要开放口岸之一。[1]2017年,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通过国家专项评估检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退出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17]。2023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59.4亿元,同比增长16.5%。[6]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拥有巴里坤湖、尖山子、怪石山、西黑沟、鸣沙山、湖滨生态园、蒲类大观园等自然旅游资源[18],以及丝路古镇、大河唐城、松峰书院等名胜古迹[19]。巴里坤的特色艺术形式“新疆曲子”于2008年6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当地还拥有15个自治区级非遗项目[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