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右翼中旗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下辖旗
科尔沁右翼中旗,简称科右中旗,位于大兴安岭南麓,科尔沁草原腹地,[1]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下辖旗,[2]境内最高海拔1504.4米,最低海拔150米。境域呈狭长状,南北长310千米,东西宽55千米,总土地面积15613平方千米。科右中旗全旗辖12个苏木镇、2个工作部、1个党群服务中心、173个嘎查、464个艾里,由14个民族构成,其中蒙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6.9%,是全区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数民族聚居旗。[1][3]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科尔沁右翼中旗常住人口为207380人[4]
早在4000年前,科尔沁右翼中旗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春秋战国时期,科右中旗属东胡民族游牧地之一部分。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东胡被匈奴击破后,成为匈奴左贤王辖地之一部分。东晋成帝咸康三年(公元337年),属前燕国领地之内。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为突厥汗国的东界。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平定东突厥,置松漠都督府,管辖契丹[]分布地区(今科右中旗为霫族地)。契丹耶律阿保机神册元年(公元916年)统一契丹各部。金宣宗[]二年(公元1214年),属木华黎的领地。后来帖木歌斡赤斤为辽王,管辖科右中旗一部分,金界壕以北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撒尔的封地。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在故元纳哈楚的领地上,置兀良哈三卫,科右中旗隶属于泰宁卫。中华民国21年(1932年)3月,设兴安三分省。本旗隶属于兴安南分省。1932年7月,日本废盟、旗王公制度,改旗札萨克为旗长,旗县并存。日伪政府“调整统一”,强化殖民统治,逐步推行省、旗、努图克、嘎查、艾里的行政建制。旗的名称,书刊资料中仍沿用科尔沁右翼中旗;图章、牌匾简称“西科中旗”。中华民国32年(1943年)10月,本旗改属于兴安总省。1949年,西科中旗复名为科尔沁右翼中旗。1969年8月,划归吉林省。1979年8月,科右中旗复归内蒙古自治区。1980年10月1日,恢复兴安盟建制,科右中旗划归兴安盟。[5]
科尔沁右翼中旗地域辽阔,土质肥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作为内蒙古东部地区能源富集区,风能太阳能清洁能源富集,历年最大风速31米/秒,太阳能年总辐射量1541千瓦时/平方米。科右中旗是天然的有机产品生产基地,盛产小麦、玉米、水稻、荞麦蓖麻、黑瓜籽等多种粮食和经济作物。科右中旗是内蒙古自治区33个牧业旗之一,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2022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3亿元。[1]
科右中旗于1988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旗。2011年被列入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2021年被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旗县。科右中旗现由中宣部、自治区15个厅局级单位定点帮扶,北京海淀区结对帮扶,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旗、全国肉牛全产业链典型县、自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荣誉称号,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蒙古族刺绣文化之乡、自治区乌力格尔之乡、赛马之乡等,素有“1旗9乡5非遗”的美誉。[1]

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