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增加值

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工业增加值(Value-added of Industry),指的是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1][4][3]
1994年到1997年,最初的工业增加值统计方式会覆盖所有企业。从1998年起,国家统计局的调查范围只包括国有企业和营业收入每年超过500万元的私营企业。[5]2007年以后,对国有企业的调查范围也缩小到每年营业收入超过500万元的企业。从2011年起,调查范围只包括每年营业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企业。[5]
工业增加值每月11日上午10点发布上月数据。3月、6月、9月和12月的数据顺延,与季度GDP数据同时发布。[5]其统计核算范围划分为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两部分。[3]工业增加值遵循本期生产、最终成果、市场价格的原则,可采用生产法或收入法进行计算。[6][3]该指标是各级政府绩效考评的重要指标以及制定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对企业实现经济增长起到决定性作用。[2]
2024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22年增长4.6%;2023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环比增长0.52%;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9823亿元,同比下降4.4%;其中2023年11月份增长29.5%,连续4个月增长。[7]3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至2月份,在中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较2023年12月加快了0.2个百分点。[8]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环比下降0.08%。[9]5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环比增长0.97%。[10]6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九成地区、八成行业、近六成产品实现同比增长,其中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11]

概念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