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查

蒙古族对行政村的别称
蒙古族的行政村就叫做嘎查。在内蒙古有关盟市所属旗的行政编制下,设嘎查(与行政村平级)[1]。实际上,蒙古语嘎查即汉语行政村的近义词。

阿拉坦敖希特

阿拉坦敖希特嘎查隶属于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嵯岗苏木,位于鄂温克族自治旗东北部,距旗所在地巴彦托海镇61公里,向西距海拉尔区50公里,向东距大雁矿区23公里,距牙克石市30公里,北与铁路滨——洲线16号村接壤,处于301国道海——牙段中间,嘎查所在地距301国道0. 3公里,区位优势较为明显,交通十分便利。
嘎查集体固定资产63万元,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2007年,牧民人均纯收入达5740元,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92%。2007年度,牲畜总头数达6458头(只),其中牛1593头,羊4484只,马381匹。牧民生活全部实现定居。全嘎查牧民建有永久性棚舍59座,建设饲料地3075亩,人工草地1. 6万亩,围栏封育草场18万亩,机电井80眼,灌溉面积2000亩。畜牧业机械化初具规模,共计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台,小四轮拖拉机58台,打草机38台(套),捆草机2台。阿拉坦敖希特嘎查共有牧户99户,人口307人,有党员17名。嘎查总人口中鄂温克占90%以上,是一个以鄂温克为主体、蒙古、达斡尔、汉等多民族共同聚居的牧业嘎查。
通过2006年嘎查“两委”换届,一批素质好,政治觉悟高,有责任心能带领牧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群众拥护、年富力强的嘎查干部被选进了“两委”班子。“两委”一班人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和研究嘎查特点,积极谋求一条致富的路子。几年来,嘎查以创建“五个好”嘎查、“五强嘎查”为工作主线,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精心组织和带领嘎查牧民积极寻求发展的新路子、新措施、新方法,推进了嘎查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全面实施“双培双带”工程,采取党员联系致富能手、富裕户的方针,培养优秀青年牧民成长起来;以结成党员“三结合致富链”方式,扶持贫困党员和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嘎查在建章立制的基础上,目前着力培育协会组织,依托地域优势把嘎查奶业协会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扩大牧户的经济来源,推动产业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