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声

中国清末淮军将领
张树声(1824年—1884年11月),字振轩,安徽合肥人,清代官员、淮军将领。[1][2]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张树声与父亲张荫[]在咸丰九年(1859年)于老家合肥招募壮勇,创办团练武装对抗太平军。[1][2]第二年,张家的这支团练武装被李鸿章收编为“树”字营,在合肥地区与太平军作战。同治元年(1862年),张树声在芙蓉山大破太平军,因功升为道员,获赐卓勇巴图鲁号,得到曾国藩赏识。[2]同治四年(1865年),张树声在曾国藩的保举下升任江苏徐海道,后又升直隶按察使。[1][2]在直隶按察使任上,张树声积极清理积案,政绩卓著,于同治九年(1870年)升任山西布政使,第二年又升任漕运总督[2]同治十一年(1872年),张树声升任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同时还兼任办理通商事务大臣。[1][3][2]同治十三年(1875年),因母亲去世,张树声去职回乡丁忧。[2]三年后,张树声复官,此后历任贵州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因镇压西林苗民起义有功,张树声于光绪八年(1882 年)升任直隶总督[1][4][3][2]光绪七年(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事变”,张树声在事变中挫败日本企图在朝鲜发动政变的阴谋,因功获封太子太保,并于次年调任两广总督。[2][5][6]光绪九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张树声因指挥清军在北宁战败,被革职留任,于当年十月病死于军中,死后被清廷赐谥号为“靖达”。 [1][5][7][8]
清代人物传稿》评价张树声时认为,张树声作为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同时的封疆大吏,发迹于淮军,历任南北疆寄,在整顿吏治、关心民生、发展经济、改革军事、治理海疆、兴办学堂、兴修铁路、抵御外侮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3][2]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