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图鲁

中国满语中“英雄”、“勇士”一词音译
巴图鲁(满文:ᠪᠠᡨᡠᡵᡠ,转写:baturu),[2]满语是勇士、能干之意,也可转译为“英雄”,[b][3]蒙古语的“巴特尔”(баатар)同源[4][5]亦音译作拔都;[a]巴图鲁是清代最常见的赐号,因其主要表示武勇,故而又有“勇号”之称。[1]
明朝女真(满族的前身)就开始使用“巴图鲁”这个称号,[6]后来逐渐发展成清朝时期赏赐有战功之人的封号。表彰获封之人的武功,又有“勇号”之称。[4]
按“巴图鲁”封号的构成形式,可以分为单独“巴图鲁”和复合“巴图鲁”。[1]

册封条件

在清朝,一般需要达到以下三种情况才有机会被册封为“巴图鲁”,第一种是在战场上击杀敌方大将或者首领拿下头功的人;第二种是在多次战役中都有不错的功绩,累积到一定程度;第三种是在战场上立下重要功劳却牺牲的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