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军

晚清时期李鸿章麾下的一支私人军队
淮军是晚清时期李鸿章麾下的一支私人军队,因其将领、士兵主要来自安徽江淮一带而得名“淮军”,又被称为淮勇,主要将领有张树声刘秉璋刘铭传吴长庆叶志超聂士成丁汝昌等。[1][2]
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为镇压起义,清政府在各地兴办团练,曾国藩湖南编练的湘军,是镇压太平军的主要力量之一。由于湘军具有军匪一家的缺陷,曾国藩令李鸿章招募两淮兵士,以两淮特长弥补湘军不足。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陷江浙、进军上海李鸿章正式受命招募淮勇。[5][6][3]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招募淮勇组成淮军,以支援上海,建立之初共13个营,约6500人。[2][3][1][7]同治元年至同治三年(1862年至1864年)间,淮军在上海、苏南地区协助湘军、参与镇压太平天国的反革命战争。在此期间淮军不断扩张至约6~7万人,并接受外国军官的西式训练,战斗力和装备水平提升,逐渐成为承担清廷重要军事任务的军队。[4][8]同治四年至同治五年(1865年至1866年)期间淮军先后在曾国藩李鸿章的率领下剿捻,平复捻军后淮军兵力增至八万。[4][1]
同治九年(1870年)李鸿章就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后,以李鸿章为中心的淮军将领逐渐形成淮系政治集团。但此时淮军陷入被裁撤的困境,直到光绪元年(1875年)中日关系陷入危机,李鸿章趁机将淮军转型为常规性国防军,淮军也由此成为清政府重要的国防力量。[9][4]此后淮军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中都参与作战。[10][11]甲午战争后淮军日渐衰落,淮军旧将大量转投至袁世凯麾下,成为北洋系雏形。[12][1][13]
淮军的军队营制、训练方式在建立之初承袭自湘军,如招募、营伍、长夫、服装、统领、薪粮、行军、营务处等制度。[14][15][16][17][18][19]后因时制宜、效法西洋军制进行了改进,增设了洋枪队、炮队、马队等,并进行西式训练。[20][21][22][23]淮军具有私人化、西化的特点。在其诞生之初挽救了清王朝的统治,但也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在中法战争中,淮军在刘铭传领导下取得基隆大捷、淡水大捷,巩固了清政府对台湾地区的统治;[11][10]中日甲午战争中,淮军也在陆面战场配合北洋水师进行战斗。[12][1][13]淮军采用新式武器装备和西法训练影响了近代军队改良,也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体现。[8]

名称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