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

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川剧,俗称川戏,是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于四川省重庆市及云南、贵州、湖北省的部分地区,是中国西南部影响最大的地方剧。它主要有高腔胡琴、弹戏、昆曲、灯调五种声腔,是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戏曲声腔剧种演变历史的一个缩影。明末清初,部分声腔流入四川乾隆嘉庆年间与当地的薅秧调川江号子、地方小调宗教音乐等逐渐融合,基本完成了外来声腔“四川化”的演变过程。[3][2][1]
川剧分小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文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还有川剧艺人创造了变脸藏刀、钻火圈、开慧眼等许多绝技。有传统剧目和创作剧目六千余个,以《黄袍记》《九龙柱》《幽闺记》《情探》等为代表,其中不少是宋元南戏元杂剧明传奇与各种古老声腔剧种留存下来的经典剧目,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1]
川剧属于2006年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1]

起源

明末清初,昆曲弋阳腔青阳腔陕西梆子湖北汉调徽调等声腔流入四川乾隆嘉庆年间与当地的薅秧调、川江号子、地方小调宗教音乐等逐渐融合,基本完成了外来声腔“四川化”的演变过程。辛亥革命前后,高腔、昆曲、胡琴、弹戏及四川本土的灯戏在同台演出过程中融为一体,形成“五腔共和”的川剧,一直延续至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