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

中国宋元时期的传统戏曲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形成于宋代,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元杂剧是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1]
元杂剧的剧本通常包括唱曲、宾白和表演三部分。在体制上,元杂剧一本通常为四折,必要时还有“楔子”,楔子一般是在折前或者两折之间,用来介绍人物、情节等。在音乐方面,元杂剧有着严格的规定,一折戏只用一个宫调。在角色上,元杂剧又分为末类、旦类、净类。一部元杂剧的主唱只有一人,正旦主唱的戏为“旦本戏”,正末主唱的戏则为“末本戏”。[2]
元杂剧不仅是中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其代表作品有《窦娥冤》《西厢记》《赵氏孤儿》《汉宫秋》。[3]

作品内容

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