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内篇

神仙道教代表性典籍
抱朴子内篇》是属于《抱朴子》的一部分经文,《抱朴子》是道家著名道教理论学者、炼丹家、医学家葛洪东晋建武元年(公元317年)著作完成的道家典籍,总共有内、外两篇。葛洪出生于东晋公元284年,卒于东晋兴宁元年(公元363年),字稚川,号为“抱朴子”,是东晋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抱朴子》是他的代表典籍。[1]
《抱朴子内篇》共二十卷,今本1985年中华书局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约二十八万字,原本字数不详,其内容主要是围绕“成仙长生”这一问题展开。该经主要讲述宇宙本体论,主张“玄”“道”“一”本体论[3];其次强调了“神仙之道”,论述仙人之模样道法,驳斥人不应当因为仙人不常见而认为神仙虚假[4];并由此论述丹药道法的妙处,讲述人应当求师修道、勤加修炼以求成仙长生的修炼之道以及养生思想,包括金丹、行气和房中术等;另外还讲述了葛洪的儒道兼宗思想和人学思想[3][5]
《抱朴子内篇》现存的版本中,以宋绍兴临安府刻本是国内外现存完整本中最早的本子,除此外还有孙星衍的平津馆本、明正统《道藏》本、明嘉靖乙丑鲁藩刻本、明万历卢舜治刻本、敦煌石室残本、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的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等[2]。《抱朴子内篇》宣扬神仙之说,使其作为道教神学的奠基作品活跃在社会上层中,其道教思想符合统治者的需求,从而推动道教修炼体系广为传播,为道教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促使道教发展转向以服用金丹大药追求长生成仙为最高目标,在道教思想教义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4]

葛洪

葛洪(公元283-363年),字稚川,丹杨句容(今江苏句容)人,是两晋之际著名的道教理论学者。《抱朴子》内、外篇是他的代表著作,被学者誉为“汉唐间南中国区域继王充论衡》之后最重要的子部著作。”[1]葛洪的著作大多收录在北京白云观藏明《道藏》中,并且在北京市南药王庙、平谷药王庙、密云药王庙等多处药王庙中作为十大名医祭祀神像之一,他在道教和医学上具有重要地位[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