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

东晋葛洪创作的道教典籍
抱朴子》是中国的道教理论著作,中国古代东晋时期葛洪撰写,于东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成书,共70卷,其中《内篇》20卷,《外篇》50卷。[1][2]
道教哲学方面,《抱朴子》继承了传统的道家思想,《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ráng]邪却祸之事,主要阐述以金丹思想为核心的众术并修的修仙思想体系和气生天地万物、形神关系、物类变化等命题。[3][4]另外它还继承了魏伯阳的炼丹理论,集魏晋时代炼丹术之大成,[5]整理了当时流行的各种炼丹方术,记载了有关科学技术内容的史料,通过烧丹炼汞,认识物质的升华、还原作用、置换现象、反应的可逆性等化学现象。[4][5]《外篇》则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内容多与社会政治生活相关,包括明仁、君臣、用人、刑法等思想以及对社会风俗的批判等方面。[6]
抱朴子》一书在中国的道教、哲学和科技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内篇》继承了早期的炼丹、医疗、养生等理论和实践,集当时神仙长生思想和金丹理论之大成,创建了以金丹之道为核心的神仙道教理论体系,对后世的中外炼丹家有着很大的影响。[7][8]《外篇》论述人间世事的得失是非,为道教从民间步入上层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8]其中内容涉及颇广,如政治得失、社会风俗、学术风尚、人物评价、文学观念等等,反映了两晋时期社会历史,提供了研究魏晋时期历史实际的史料,加深了对魏晋时期历史的认识。[9]

书名由来

“抱朴”一词,语自《道德经》:“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0]“抱”即持守勿失,“朴”即朴素敦厚。“抱朴”作为道教的人生观,它要求修道者全性葆真,不慕荣利,远离物欲,从而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后来“抱朴”成为道教人士所追求的一种人生态度。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就自号“抱朴子”。[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