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室

位于甘肃省敦煌县的建筑
敦煌石室,又称敦煌石窟,是指公元4至14世纪在古敦煌郡地区开凿的石窟。主要包括莫高窟(千佛洞)、西千佛洞、榆林窟(万佛峡)、东千佛洞、水峡口下洞子石窟、五个庙石窟、一个庙石窟、昌马石窟等。这些石窟位于敦煌市及其周边地区,如瓜州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玉门市。敦煌石窟以其建筑、壁画、彩塑而闻名于世,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文化遗产

释义

甘肃省敦煌县鸣沙山山麓。其处有三界寺,寺旁石室千馀,壁画﹑塑像(多系佛像)极多。自东晋迄元,皆有建造。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于复壁中发现藏经室,内藏手写佛经及美术作品等,极为丰富。写本最早为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最[wǎn]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而以唐﹑五代的为最多。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等先后前往,掠去大量精品。石室写本部分业经整理印行。全国解放后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特点

敦煌莫高窟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多米,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198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