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伯希和

法国汉学家
保罗·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年5月28日—1945年10月26日),出生于法国,世界著名的汉学家、探险家。[1][2]
保罗·伯希和年轻时就学于巴黎大学,主修英语,后入法国汉学中心学习汉语,又进入国立东方语言学校,专攻东方各国语文历史。曾从师法国汉学家E. E. 沙畹等人学习,致力于中国学研究。伯希和不仅具有深厚的中国历史知识,还精通多种文字,包括回鹘文、藏文、梵文等。1899年他被选拔为印度支那古迹调查会的寄宿生,到了河内。1900年该会改称法兰西远东学院,他成为该院的首批成员。1900年2月他被派来中国北京,为法兰西远东学院图书馆和博物馆收集藏书和收藏品。1906年6月15日,以伯希和为首的考察团离开巴黎取道俄国中亚进入我国,窃去了大量文物。1908年前往中国敦煌石窟探险,骗购三千余件藏文书。1927年,巴黎大学刚设立的高等汉语学院任命伯希和为中国语言学、文字与艺术教研室的教授。1945年,因病去世,享年67岁。[1][2]
保罗·伯希和的学术著作有 《郑和下西洋》 《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 《卡尔梅克史评注》 《伯希和西域探险记》 《伯希和库车地区考古笔记》 等。伯希和最知名的是把敦煌藏经洞中所有的遗书通检一遍并盗运其中的精华到欧洲,这也让他在中国学界毁誉参半。[3]

简介

保罗·伯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