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星衍

清代经学家、校勘学家、藏书家
孙星衍(1753年—1818年),字渊和,号伯渊,江苏常州人[1]清代经学家、校勘学家、藏书家[2]。少年时与杨芳灿、洪亮吉、黄景仁以文学见长,袁枚称他为“天下奇才”[3],是清“乾嘉学派”的重要人物。[2]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进士,孙星衍任翰林院编修[1]嘉庆元年(1796年),他任山东督粮道,驻德州。在德州期间,孙星衍完成了著名的《平津馆丛书》。[1]因治河有功,嘉庆十二年(1807年)孙星衍晋升为山东布政使,德州百姓为铭记孙星衍的功绩,奏请朝廷批准,将其崇祀于德州名宦祠。[1]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孙星衍客居扬州,参与校刊《全唐文》。[2]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孙星衍主持南京钟山书院,并先后主讲泰州安定书院、绍兴书院、杭州[]经精舍等书院。[2]
孙星衍家有藏书楼“平津馆”“问字堂”“孙氏祠堂”等,贮书极富,校勘精审,其藏书目录有《孙氏家藏书目》《廉石居藏书记》《孙氏祠堂书目》等。[2]此外,孙星衍还博览群书、著述宏富,其中《寰宇访碑录》是孙星衍的金石学代表作,为后世保留了很多珍贵的金石学文献资料。《尚书今古文注疏》是孙星衍的古籍校勘学代表作[2],此书标志清代古文经学达到高峰。[3]

个人简介

孙星衍(1753—1818),字伯渊、渊如,阳湖县(今常州市区)人。生于观子巷(今和平南路),后迁居双桂坊。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殿试榜眼,历任翰林院编修、刑部主事乾隆五十九年(1794)再升刑部郎中。后任道台、署理按察使等职,清廉有政声。嘉庆十六年(1811),他在任代山东布政使时称病请假回乡。3年后他客居扬州,参与校刊《全唐文》。嘉庆二十一年(1816),他主持南京钟山书院。先后主讲泰州安定书院、绍兴书院、杭州诂经精舍等书院,乐育英才。嘉庆二十三年(1818),他66岁时病逝。生平钻研经史文学音训之学,旁及诸子百家。精于金石碑版,工篆隶书,尤精校勘,辑刊《平津馆丛书》、《岱南阁丛书》堪称善本。他勤于著述,积30多年之功,集古今各经学家成就,刊成《尚书古今文注疏》,标志清代古文经学达到高峰,孙星衍因此成为乾嘉学派(古文经学派)的重要人物。他还著有《周易集解》、《寰宇访碑录》、《孙氏家藏书目录内外篇》、《芳茂山人诗录》等多种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