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配

黄梅戏剧目
《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董永卖身》,是黄梅戏早期积累的“三十六大本”、黄梅戏的保留剧目之一,是首部以电影方式出现的黄梅戏。[1]
1952年,班友书等改编了《路遇》一折,将董永秀才改为农民,将七仙女由“奉旨成婚”改为“思凡下嫁”,丰富了喜剧性细节。1953年,陆洪非改编了全本,形成了《卖身》《鹊桥》《路遇》《上工》《织绢》《满工》《分别》七场戏。后来在演出实践中不断磨合定型的始于《鹊桥》,终于《分别》的六场次结构本。改编后的《天仙配》讲述玉皇大帝之七女,不恋天宫繁华,同情为葬父而卖身为奴的人间青年董永,遂私自下凡与其结为夫妻。七仙女一夜织得锦绢十匹,使董永三年长工变为百日。百日期满,夫妻双双回家,憧憬美好生活。不料,玉帝却令七仙女重返天庭,拆散了天上人间好姻缘。[1][2]
该剧目通过其跌宕起伏的情节、优美婉转的旋律和经典的黄梅戏唱腔,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已流传几百年,至今依然活力未减。这部黄梅戏剧目曾获得第一届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导演奖、音乐奖,以及获得全国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等诸多荣誉。[1][3]

创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作为黄梅戏早期积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天仙配》是根据东汉董永遇仙故事编成的。最先编入话本的是宋元时期《董永遇仙传》;最早编成杂剧的是元代,不过大多内容已失传。到了明代,在南方民间就出现了多个有关董永戏文的演出本,如心一子的《遇仙记》、顾觉宇的《织锦记》(又名《织绢记》《槐阴记》)两部传奇作品,可惜两部传奇全本皆佚,但《织锦记》中“槐荫相会”“槐荫分别”等散出被收录在明末清初诸多戏曲选本中,尤其是“槐荫分别”作为戏胆分别载于明代有关青阳腔诸刻本。说明董永遇仙戏是一个当时相当受民众欢迎的剧目;清代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曾上演过董永遇仙戏,逐步形成了名目繁多、剧情各异、富有地方特色的董永遇仙戏体系,黄梅戏《天仙配》便是其中之一,核心情节承自顾觉宇的《织锦记》。[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