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仙女

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女
七仙女是神话传说中的仙女,是中国神话中七位女神的总称,又名七仙姑、七姑星、七衣仙女。这一神仙组合与[mǎo]七星、扶筐七星、织女三星、婺女四星等天文星宿崇拜有关。她们是从织女神格中分化出的一组女神,沿袭了织女的神格,主管纺织天衣云锦。七仙女也可特指七姊妹中最小的七妹,又名织女、芝云仙姑、张大姑等。在中国民间传说中,七仙女擅长织布,聪明勤劳且叛逆多情,是玉帝的女儿,其中七仙女中的七妹被玉帝派到凡间帮助董永偿债后和董永相爱,并生下一子名为董仲,两人却因为人神之分被迫分开。[3][4][5][6]
七仙女的传说最早源于羽衣仙女,其形象早在西汉时就已经出现,背景是秦汉之际的星宿崇拜和羽化登仙思想。刘向[zuǎn]的《孝子传》中记载了天女帮董永织布还债后飞升的故事,武梁祠石刻中也刻画了相关的场景。三国时期曹植的《灵芝篇》中也写下“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的诗句。晋干宝在《搜神记中将这位仙女命名为织女,并完整叙述了仙女的故事。到了唐代敦煌变文《董永变文》进一步丰富了这个故事,加入了织女之子董仲寻母的情节,并首次将织女拓展为三位,避免了和牛郎织女故事冲突。宋话本《董永遇仙记》则将三位织女变为七位,七仙女由此产生。随着七仙女故事的逐渐传播,辽金墓葬中也出现了相关的壁画浮雕,随着元代戏曲的发展,杂剧中开始大量出现董永遇仙的内容,并在明清时期逐渐成熟。七仙女原本是独立的神仙,到明代逐渐与玉帝王母等天庭人物产生关联。如明代宣统年间的《大孝记》中七仙女直言自己是玉帝之女,清代的《神仙济世良方》将七仙女视为王母娘娘身边修炼得道的仙女。民国时期的《小董永卖身宝卷》进一步丰富了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并弱化了其中的孝元素,增强了夫妻之间的情元素。解放后,董永遇仙的故事改编成了黄梅戏《天仙配》(以清道光年间《槐荫记》为底本),再加上《欢天喜地七仙女》等各式各样的影视作品上映,七仙女这一形象逐渐定格并深入人心。其他民族及地区也有七仙女相关的传说,如彝族的《赛特阿育》、壮族《董永和仙女歌》、蒙古族《格拉斯青》等。[7][3][1][8][9][10][11][6]
七仙女的形象传说是古代祓楔民俗的遗留,也是古人对北斗七星星宿的崇拜、古代女性对婚姻自主权抗争、古代门第制度影响下的产物,对地方戏曲的发展造成了重要的影响。在民间宗教信仰中,七仙女除了主管采桑、纺织、珍宝等,还是土地神和妇女儿童的保护神。浙江江西、湖北等多地都有七仙女的相关遗迹,其中浙江东阳东白山仙姑殿是专门祭祀七仙女的庙宇,每年七月初七,当地人祭拜七仙女,并进行制斗、登山、祭拜、靠山和焚斗下山等活动。江西新余地区有七仙女下凡遗迹仙女湖湖北孝感建有董永公园,江苏金坛有望仙桥,江苏东台有七仙女和董永结缘的大槐树等。[12][13][14][15]

形象设定

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