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

三国时代吴国军事家
陆逊(公元183年-公元245年),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附近)人,出身江东世家大族,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吴国的开国元勋之一。[1][2][3]
陆逊幼年丧父,早年依附叔父陆康,青年时期在孙权幕府任职,担任东西曹令史、海昌屯田都尉等职,有政绩,后迎娶孙策女儿。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陆逊任偏将军右部督,随吕蒙攻取荆州,因功进封娄侯。孙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抵御刘备,陆逊利用火攻战术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孙吴黄武七年(公元228年),陆逊被任命为平北大都督,在石亭之战中击败曹休。之后陆逊被任命为上大将军、右都护,辅佐太子处理政事。孙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与曹魏襄阳之战中,陆逊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击败魏军并全身而退。孙吴赤乌七年(公元244年),陆逊接替顾雍担任丞相,后卷入东吴太子之争中而被孙权冷落,次年陆逊病逝,享年六十三岁,孙休即位后追赠陆逊的谥号为“昭侯”。[1][3]
陆逊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之一,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孙权将他与商朝伊尹周朝姜尚相提并论,为孙吴建立三分天下的王霸之业立下赫赫战功[4],在三国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的去世是孙吴由盛转衰、由强转弱的重要标志。[5]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陆逊被唐德宗李适追封为古代六十四名将之一,并配享武成王庙[6]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陆逊又被宋徽宗列为从祀武成王庙的七十二名将之一。[7]清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价:“陆逊是三国第一人。”[5]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