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将军

中国古代官名
偏将军在东汉至三国时代的官制中,与裨将军两者都为杂号将军。偏将军系将军的辅佐,偏将军官名始于春秋,在将军中的地位较低,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三国均置,属第五品。通常由帝王拜授,也有大将军拜授的。[1][2][3]

来历与地位

偏将军官名始于春秋时代,名号意义应取自古时辅助主力军作战的侧翼军队的偏师将领,统领主军侧翼部队协助主军援护或御敌等作战,可别领一军协助主力军各项作战任务。偏将军与裨将军的地位高低源自主帅授权封赐的将军位,主帅是重号将军时,可以因为战功或作战任务授予次于主营将军的军事权限,独领副军协助主帅各项作战任务,故偏将军与裨将军应隶属重号将军属下的外营武官上阶将领,偏将军可执掌征伐,裨将军可参赞军议。

位秩

东汉武官仅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故属武官之中上阶级,秩二千石,相当于太守魏晋后为九品中正之五品官。周瑜由建威中郎将升为中护军,赤壁之战后再升为偏将军(周瑜最后的武官衔)。赤壁之战后赵云拜领的官职亦为偏将军。吕蒙拿下荆州后封的也是偏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