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成王庙

祭祀姜太公以及历代良将的庙宇
武成王庙,简称“武庙”,旧称“太公尚父庙”和“太公庙”,是祭祀周太公吕望(姜子牙)的庙宇。该祠庙由唐玄宗建立,废止于明太祖洪武年间[1][2]
唐朝时期,唐玄宗为了表彰历代名将便设置了用于祭祀的庙宇,名为“太公尚父庙”[1]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姜子牙被封为武成王,太公尚父庙也改名为武成王庙。庙内以周朝开国太师姜子牙为主祭,仿照文宣王的从祀规则,选择历代良将十位作为十哲陪侍于武成王左右两侧,其中包括张良白起韩信诸葛亮[1][3]。之后唐德宗时期,颜真卿建议将武成王庙中祭祀的名将增加至64人,其中包括关羽等人[1]宋真宗时期,姜太公被封为“昭烈武成王”,武成王庙又增设至72名将为从祀。到了元朝时期,武成王庙中的名将被剔除了一部分,但是依旧以姜太公为武庙主神,而只以张良、管仲等十人为从祀。与此同时,民间也出现了一些关于姜太公的神话传说[4]明太祖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太祖废除了武成王庙,并以吕尚从祀帝王庙[5]明朝时期,因武成王失去爵封,武成王庙被废止。[6][7]
唐朝开创太公崇拜和武庙祭祀先河是大唐上下崇武的最主要体现,并与之兴起了一股以历史或当朝武将为载体的军功崇拜的文化潮流。太公庙始以张良配享,并置亚圣“十哲”配祀,武庙的祭祀体系自此形成,也标志着唐朝以太公信仰为代表的军功崇拜达到一个高峰。[8]

定义

武成王庙,简称“武庙”,旧称“太公尚父庙”和“太公庙”,是祭祀周太公吕望(姜子牙)的庙宇[1][2]中国古代起先尊崇孔子为文宣王,有文就应该有武。周武王伐纣的战争中,姜尚起了决定性的将帅作用。《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姜尚“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于是,历史上就把姜太公作为用兵权谋的祖师爷。开元十九年(731年),唐玄宗始建武庙一太公尚父庙。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尊姜太公为武成王,与文宣王并列,凡军队出师、朝廷命将等重大军事活动,都要祭告于武庙。就这样,从唐代开始,人们把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列为武将之首。[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