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

明清文学家、文学评论家
金圣叹(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名采,字若采,别名“张人瑞”,斋号[]庵法师,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人。金圣叹是著名的文学家,在文学评论方面著作颇多。[1]
金圣叹早年坎坷,出生不久便成为孤儿;但其才情过人,早年参加科举考中秀才,却因在岁试中和主考官开玩笑而被黜革,次年改名“张人瑞”再次考中;提出“六才子书”说,并以“扶乩”的方式与三界中人谈诗论道,自此声名鹊起;中年时期作品颇丰,在小说与诗歌评论领域都有所建树,晚年还对八股文、古代散文等做过评点。金圣叹善以文喻人、借诗讽政,时常以小说批语的形式批判政局乃至朝廷。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他因“哭庙案”被官府逮捕,同年被斩首,墓葬在苏州吴中区藏书五峰山下博士坞。[1]他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对杜甫诸家唐诗都有评点;主要作品有金批《水浒传》金批《西厢记》等书。[3]
金圣叹在文学评论界有重要影响。在文学创作领域,他所评点的《水浒传》《西厢记》等广为流传,并提出了“草蛇灰线法”“闲笔说”等多种理论,使得文学批评逐步体系化、规律化;在戏剧发展方面,他重视情节和结构的完整性与逻辑性,推动戏曲、小说地位提升,被后世推崇为中国白话文学运动的先驱。此外,金圣叹的小说评论思想在海外广泛传播,推动了日韩等国小说批评理论的形成。[4]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