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伶

西晋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
刘伶(约公元221年-300年),字伯伦,西晋沛国(治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人[3],“竹林七贤”之一,魏晋时文学家。[5][1][6]刘伶身长六尺,容貌丑陋,好酒贪杯。年少淡泊而沉默少言,不随便与他人交往,但和阮籍、嵇康关系不错。[2]平日里常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阮咸集会于山阳竹林之下,饮酒赋诗,弹琴作歌,魏正始年间(公元240— 249年),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7]
泰始初年(公元265年),刘伶曾做过建威参军。朝廷下旨让其入宫对策问,刘伶推崇道家的无为而治,但并没有得到重用,参军之职也被罢免了,[8]后借酒避世,一生无忧,最终老死家中。[7]刘伶因嗜酒不羁而闻名,被后人称为“醉侯”。其传世作品为《酒德颂》《北芒客舍诗》两篇。《酒德颂》一文收入了《晋书·刘伶传》。[9]历史上与刘伶相关成语有熟视无睹、幕天席地、土木形骸等。[10][11]刘伶生活的年代正是司马氏与曹氏争夺权利的时期。大批名士被无辜杀害,刘伶不屑于政治斗争,以纵情歌酒的方式远离政治旋涡,是魏晋时代很典型的代表人物。[12][13]
刘伶笔下的“酒德”,歌颂了一种洒脱自如的人生状态,他认为在酒的陶醉中,人们可以超越世俗社会的是与非,不再计较现实生活的得失与利害。他借酒德表达了对礼法之士陈说的礼仪法度的抵制与讽刺,以浪漫主义的笔法寄托了“大人先生”般的理想人格追求。[13][14][15][16]刘伶作为中国酒文化的代表,被后世文人追慕,时至今日相关纪念仍有很多,如刘伶醉古烧锅遗址、“刘伶醉” 酒等。刘伶身上所张扬出的主体精神,也启发着后世人们在喧嚣的物欲中保持一种从容、淡定的心境。[15]唐代诗人白居易称赞刘伶为:“幕天而席地,谁奈刘伶何。”[17]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