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

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瑞兽
麒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依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喜好而衍生出的一种瑞兽。[1]麒麟也分雌雄,雄的称为麒,雌的称作麟,是仁德的象征,[2]被尊为百兽之先,毛虫之长。[3]西汉礼记中将麒麟与凤凰并列,把麟、合称为“四灵”。[2]相传其身形似鹿,牛尾马足,[3]黄色圆蹄,[4]周身布满鳞甲,头上有一肉角,因此又称“一角兽”。[3]
麒麟形象诞生于先秦时期草原民族的图腾崇拜。[5]秦代后,麒麟作为石像的艺术形象出现,[6]后因儒家学派的兴起,麒麟成为儒家的象征,地位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随着时代的发展,麒麟的形象也多元化起来,[7]出现了狮虎化和类龙化等多种形象。唐代后,麒麟形象开始走向民间,得到了百姓的喜爱,[5]被运用于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等诸多领域。[8]同时,随着中日文化的交流,麒麟文化也传入日本,得到了传承与应用,被视为王道的象征。[5]明清时期,郑和下西洋带回西方“麒麟”长颈鹿后,开始出现以长颈鹿为蓝本的写实麒麟。[7]
从远古的图腾崇拜到众所周知的吉祥动物,麒麟被赋予了仁德、显贵、送子、辟邪等丰富的祥瑞寓意,[5]并衍生出了祈子、[9]麒麟舞、麒麟灯等民俗活动。[10]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麒麟文化得到了丰富的发展,全国各地陆续开始举办麒麟文化节。[11][12][13][14][15]为了更好的传承与保护麒麟文化,山东省巨野县广东省樟木头镇、广东省黄阁镇等地区陆续作出相应措施,不仅安排专项资金打造麒麟文化品牌,修建博物馆、麒麟园等建筑,还成立了文化研究院等机构,开展相关研讨会。[16][17][18][19]2008年起,麒麟传说、[20]各地麒麟舞、[21]彩扎麒麟制作等陆续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2]
麒麟形象是民众将多种带有美好意蕴的动物特征集中于一体的表现,体现了“集美”的思想,[7]彰显了古代人们对图腾的信仰和对生殖的崇拜。[8]同时,麒麟作为仁德的象征,也被赋予了保佑黎民苍生平安祥瑞的文化内涵,通过麒麟文化的传播,在给民众带来欢乐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7]

历史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