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

明朝永乐、宣德年间历史事件
郑和下西洋指的是从1405年-1433年(即明朝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由郑和带领大规模的船队,前后七次出使西洋,抵达了亚非大陆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海上活动。[1]1405年7月11日(即明朝永乐三年六月十五),郑和率队从福建省长乐县五虎门出发,开始了第一次下西洋。前后七次航行中,郑和及其船队到达过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暹罗(今泰国)、苏门答腊、满刺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锡兰山(今斯里兰卡)、东非等国家或地区,经历了古里建碑、捉拿海盗、布施锡兰佛寺、建立官仓等重要事件,不仅带回了奇珍异宝、香料药品、异国动物,还发展了各国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2][3]
郑和下西洋维护了中国与邻国的友好关系,是中华民族对外关系史中的重要篇章,标志着明朝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郑和下西洋是当时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队伍规模最庞大、航行范围最广的海上活动,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大洋的直达航线,开创了世界航海的新纪元。[1][4][5]

事件背景

个人背景

郑和早年经历不详,据《明史·郑和传》等史料记载,1399年(建文元年),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郑和在靖难之役中立有功勋。[6]1402年(建文四年),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告终。同年12月18日(建文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郑和以太监身份受命祭祀朱棣的乳母冯氏。[7]由此不难推测,彼时郑和不仅具备一定的军事才能,且受到明成祖朱棣的信任。[8]而在正式确定下西洋人选之前,朱棣也曾询问过著名相士袁忠彻,由郑和担任下西洋的正使太监是否适合,并得到了对方的认可。[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