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油酸

一种脂肪酸
油酸(linoleic acid)最常见的一种脂肪酸,从油酸的去饱和作用得到的。亚油酸化学结构系统命名为:(9Z,12Z)-9,12-十八碳二烯酸,简写式为
。在体内作为花生四烯酸等多种
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前体,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但是亚油酸12-位的双键在人体内无法引进自己合成,因此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脂肪酸。[1]亚油酸为无色至淡黄色液体,难溶于水和甘油,易溶于乙醇乙醚、苯、三氯甲烷;接触空气易被氧化变色而固化;在动物及人体内,首先被
去饱和酶(限速酶)代谢为
亚麻酸(18:3n-6),然后
亚麻酸被转化为二高
亚麻酸(20:3n-6)。二高
亚麻酸经去饱和便得到花生四烯酸(20:4n-6)。亚油酸以甘油[zhǐ]的形式存在于许多动植物的油脂中,如红花油、玉米油、棉籽油、大豆油猪油等。[1]
1907年美国Grocers公司的研究员珀西瓦尔·哈特利(Percival Hartley)在研究脂肪酸的过程中利用Liebermann's法从人体的肝脏、心脏及肾脏中发现了一类脂肪酸,这类脂肪酸溶于石油醚但不溶于乙醚,但是若暴露在空气中或加热后会变得不溶于石油醚,这一特征与从脂肪组织中得到的高级脂肪酸不同。随后,他们从这类脂肪酸中分离到了亚油酸。[1]
亚油酸可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炎症细胞的数量,明显降低炎症因子白介素-1、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3的浓度,减弱核因子kB的活性。[1]

简介

亚油酸 CH3(CH2)4CH=CHCH2CH=CH(CH2)7COOH,不饱和脂肪酸的一种。为以甘油酯形态构成的亚麻仁油、棉籽油之类的干性油、半干性油的主要成分。若干种植物油中含量较高,占红花籽油的总脂肪酸的76%-83%,占核桃油,棉籽油、向日葵种子油、芝麻油的总脂肪酸的40—60%,占核桃油、花生油橄榄油的总脂肪酸的25%左右,动物脂肪中亚油酸的含量一般较低,如牛油为 1.8%,猪油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