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杆菌

肠杆菌科耶尔森氏菌属的细菌
鼠疫杆菌(学名:Yersinia pestis)是一种属于耶尔辛氏菌属的杆菌,同时也是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性鼠疫的病原体。感染鼠疫杆菌而未接受治疗的情况下,腺鼠疫的死亡率为75%,而肺鼠疫几乎100%会导致死亡。这种病菌在人类历史上造成了严重的伤亡,如查士丁尼大瘟疫黑死病第三次鼠疫大流行。为了预防感染鼠疫杆菌,灭鼠、蚤等措施以及良好的环境卫生非常重要。 耶尔辛氏菌属是一类革兰氏阴性菌,属于双球株杆菌,与其他肠细菌相似,并具有新陈代谢作用。鼠疫杆菌能够产生黏液来抵抗宿主吞噬作用。在离体培养时,这种生物是可动的,但在哺乳动物寄主体内则变得不可动。

简介

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属于耶尔森氏菌属(Yersina)。它是引起烈性传染病鼠疫(Plague)的病原菌[1],同时也是帝国主义霸权主义者使用的致死性细菌战剂之一。曾在欧洲引起大规模疾病死亡,在二战中也有使用记录。

特征

鼠疫杆菌为短小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新分离株以美兰或姬姆萨染色,显示两端浓染,有荚膜(或称封套)。在病灶标本中及初代培养时,呈卵圆形。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呈短链排列。需氧及兼性厌氧菌,最适温度为27-28℃,初次分离需在培养基中加入动物血液,亚硫酸钠等以促进生长,在血平板上,28℃培养48小时后,长成不透明的,中央隆起,不溶血,边缘呈花边样菌落,这种菌落形态为本菌的特征。在液体培养基中24小时孵育逐渐形成絮状沉淀,48小时在液表面形成薄菌膜,从菌膜向管底生长出垂状菌丝,呈钟乳石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