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士丁尼瘟疫

地中海世界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鼠疫
查士丁尼瘟疫是公元541到542年地中海世界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鼠疫,对拜占庭帝国、地中海、欧洲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1]
瘟疫首次爆发于6世纪40年代,并于541-544年迅速蔓延至地中海沿岸的亚历山大里亚、君士坦丁堡等众多城市及地区。此后在帝国境内各地四度复发。查士丁尼瘟疫主要为鼠疫,以腺股沟处出现肿块和高烧为主要症状,潜伏期长达一周左右,传播不分季节、种族、地理位置和环境,且反复发作。据普罗科比记载,查士丁尼瘟疫最先在埃及的佩鲁西昂出现,后分两个方向,一是传入亚历山大里亚和埃及其他地区,二是传入靠近埃及边境的巴勒斯坦地区,并向叙利亚、波斯和印度地区传播。[2]此次瘟疫肆虐了半个世纪,直到1/4的罗马人口死于鼠疫。[1]有学者认为仅首都君士坦丁堡的人口损失就高达50万,占居民总人口的45%-75%,而帝国至少损失了1/3到1/2的人口。[2]
由于瘟疫肆虐的地区主要是人口密度大的海港城市和军营,因此对罗马帝国劳动力和兵员造成严重的破坏。6世纪下叶和7世纪,地中海地区的人口数量下降至罗马帝国建立后的最低点。人口的锐减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饥荒、粮食供应不足等,致使社会秩序陷入混乱,进而冲击了中央集权统治,加速了6世纪中后期帝国衰落趋势的显现。[2]

简介

当时的君士坦丁堡是全世界范围内人口最多的城市,很多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的商队、船队在此聚集。瘟疫542年开始在君士坦丁堡爆发,规模空前,破坏性极强,因其爆发适逢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故此次瘟疫被后人称为“查士丁尼瘟疫”,其影响范围随地中海而向西延展,使众多地中海岸的国家和地区饱受疾病折磨之苦,因此有时又称其为“地中海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