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始于1855年的鼠疫大流行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Third plague pandemic)起始于1855年的清朝云南地区,后造成1894年香港鼠疫,此后传向世界各地。[1][2][3]此次鼠疫的大流行至20世纪30年代达最高峰,总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个国家,死亡达千万人以上。此次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这次流行的特点是疫区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4][5]
在人类发展史中,曾发生过三次鼠疫的世界性大流行。鼠疫首次大流行发生于6世纪,起源于中东自然疫源地,后经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陆海商路传至北非、欧洲,几乎殃及当时所有著名国家。第二次大流行发生于14世纪,而这次大流行此起彼伏持续近300年,遍及欧亚大陆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欧洲为甚。[5]19世纪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先后发生过6次鼠疫的流行,波及20多个省(区),发病人数约115万,死亡约100万人。其中主要疫情包括东北1910年鼠疫事件、山西鼠疫等。[4][6][7]
1894年,法国科学家亚历山大·耶尔森香港首次成功分离出鼠疫杆菌(后人称“耶尔辛氏菌”)。[8][9][10]1897年,法国犹太裔微生物学家沃尔德玛·末底凯·哈夫金在印度孟买抗疫期间,发明了人类首剂鼠疫疫苗。[11]感染鼠疫的常见症状,轻型仅表现为不规则低热,全身症状轻微,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压痛,无出血现象;重者会休克、继发败血症或肺炎而死亡。[7]

影响

1894年鼠疫突然爆发,1855年中国云南首先发生了大型鼠疫,1894年在广东爆发,并传至香港,经过航海交通,最终散布到所有有人居住的大陆,估计在中国便导致约300万人死亡,印度约有900万人死亡。此次全球大流行一直维持至1959年,全球死亡人数少于250人方才正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