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

古代游牧民族
突厥(Türk),是古代的游牧民族,在公元六世纪至八世纪活跃于亚洲,曾经创建了强大的游牧政权,[3]没落后,突厥后裔分布在东亚、中亚、东欧、中东等地,并与当地民族融合同化,形成了多个新的民族。[11][12]
“突厥”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史籍《周书》中,有“兜[móu]”“联盟”等含义,突厥原名“Türk”,有“力量”“出现”“法律”“海边住民”等多种解释。[2]突厥人有狼的子孙说、高昌北山狼裔说、漠北索国说、平凉杂胡说、海神后裔说等各种历史传说,[13]关于突厥人的来源,主要有匈奴说、铁勒说、乌孙说、塞种说、钦察说等。[14]突厥起先受匈奴、柔然汗国的统治,[15]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突厥首领土门建立了突厥汗国,[7]其弟木杆可汗率兵消灭柔然汗国,一统漠北、西域,使突厥汗国迈入最强盛的阶段,[16][17]其疆域辽阔,东至辽海,西至里海,南至阿姆河,北至贝加尔湖,[18]第四任可汗他钵可汗去世后,突厥汗国爆发了汗位之争,国力衰弱,最终分裂成东、西两个突厥汗国,[19]之后,中国唐朝强盛,先后灭亡东、西突厥汗国,[8][9]并且设置羁[]州府,管理突厥降众及原有的疆域,[20][21]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突厥阿史那氏贵族骨咄禄反叛唐朝,建立后突厥汗国,虽然强盛一时,但终因为内部争斗,被回纥汗国消灭。[10]突厥人口构成非常复杂,既有突厥本部人口,也有被征服铁勒诸部、西域诸国、东方诸藩等地的人口,还有汉人粟特人[22]
突厥汗国实行的是可汗一元制集权统治下的多元制权力结构,[23][24]存在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伯叔继承、叔侄相续等多种汗位继承方式,职官采用分封制和职位世袭制,主要有叶护、设、特勤、达干、俟斤、俟利发、啜、匐、吐屯等。[25]军事上可汗辖中部,两个小可汗分领左右两翼,西突厥汗国设立了东西两厢各五部制,[26]外交上主要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27]突厥人擅骑射,食肉饮酪,住庐帐,披发左[rèn],穿皮革,以车马代步,[6][28]有独特的婚俗和葬俗,[29][30]有成丁礼,每年的五月要祭拜先人窟和天神,[31][32]经济上以畜牧业为主,也有农业,重视商业贸易,[33]手工业冶炼业、木工业、纺织、渔业、擀毡业等。[33][6]突厥人有自己的语言,[4]并且创造了突厥文,[34]在文学[5]、哲学[35]、艺术[36]、音乐、舞蹈[37]方面都有发展,突厥早期信仰萨满教,之后增加了佛教、袄教景教[5]

族称来源

“突厥”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令狐德棻等人编撰的《周书·宇文测传》:“每岁河冰合后,突厥即来寇掠……”,之后亦见于《北史》《隋书》《酉阳杂俎》等史籍中。[13]“突厥”这个词的来源和意义,有多种说法。岑仲勉、斯密特(J.Schmidt)、可毕连(Gobelentz)、斯科特(Schott)、布克奇(Bunkacsi)等学者认为,突厥人曾经居住在金山之阳,因为金山形似兜鍪[a],而突厥人俗称兜鍪为“突厥”,于是把“突厥”作为自己部落的称号。中国清末学者丁谦认为,突厥与古代史籍中的“狄历”“敕勒”“铁勒”为同音异译,意思是“联盟”。日本突厥史学家护雅夫将“突厥”解释为“强有力、盛大、气力、刚毅”。[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