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逊

余逊
余逊(1905年-1974年),字让之,湖南常德人,是一位历史学家和秦汉史专家,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他是著名文献学家余嘉锡的儿子。余嘉锡(1884年2月9日-1955年1月23日),字季豫,号[juàn]庵,祖籍湖南常德,出生于河南商丘。他是中央研究院院士,既是语言学家,也是目录学家和古文献学家。在清末时期,他成为了举人,并在吏部文选司担任主事。后来,他在辅仁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大学、民国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学校任教,主要教授目录学。1942年,他兼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

人物简介

余逊,1918年随父来到北平。1926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28年,史学大家陈垣在北大授课时,发现余逊作业精湛,询问后知其家学渊源,这也开启了陈垣与其父嘉锡的终身友谊。1930年毕业后,任北大历史系助教。1934年,出版了《余氏高中本国史》(上海世界书局1934年初版,1936年重版)。1935年秋,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与他在史语所一起工作的有俞大纲劳干全汉升、陈述等人。抗战期间,他被陈垣罗致到辅仁大学,在历史系讲授秦汉史。其间,与柴德赓启功周祖谟等三人经常到陈宅看望陈垣,请教学问。四位才华出众的青年教师随侍恩师左右,聆其教诲,承其[qǐng]咳,得其亲炙,被人谐称为“陈门四翰林”或“南书房行走”(陈宅前院的南房是他们会面的地方)。抗战后,他到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其间,曾任胡适的秘书,国共决战时期,胡适曾让余逊催促陈垣南下归附国民党,被陈垣拒绝。惜其享年不永,因患高血压英年早逝而未能大展奇才。
在北京大学,余逊曾参与整理和考释首批居延汉简。1930年,该批汉简由中瑞联合的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成员贝格曼发现,1931年5月底运至北京,初藏于北平国立图书馆,后移往北京大学,以便摄影和研究。起初参加释读的学者有马衡刘复(半农)、高本汉瑞典)、伯希和法国)。1934年,刘复病逝。1935年,经西北科学考察团理事会研究决定,选派劳干(中央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向达(北平图书馆编[zuǎn])、贺昌群(北平图书馆编纂)、余逊(北京大学史学系助教)四人协助马衡,傅明德傅振伦协助清理、编号。1936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将劳干、余逊的部分考释用晒蓝纸印刷成册出版,世称“晒蓝本”,所考释的汉简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这是最早的居延汉简释文稿本。后因抗日战争爆发,释读工作中辍。此后,劳干一人完成全部整理和考释,先后于1943年和1944年在南溪石印出版了《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之部》和《居延汉简考释·考证之部》。与此同时,劳干还发表了二十多篇研究居延汉简的论文。对于余逊先生在简[]学方面的成绩,马先醒撰有《余让之汉简学》(载于台湾《简牍学报》第1期,1974年6月)。
余逊自承家学,博闻强记,能够全文背诵《汉书》。他在辅仁大学讲授《史记·高祖本纪》时,引述原文,在三面黑板上背诵书写千余字,与原文一字不差,足见其功力深厚。他讲课时从不带书和讲稿,滔滔不绝,旁征博引,深受学生欢迎。他还是个孝子,在父亲余嘉锡面前总是侍立在侧。有客人时,也是经父亲命坐才坐。余嘉锡每天还为余逊规定窗课。其夫人是徐孝婉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