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本汉

瑞典语言学家、汉学家
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1889—1978),本名珂罗倔伦(B.Karlgren)[1],瑞典语言学家、汉学家,曾任歌德堡大学教授、校长,瑞典远东考古博物馆馆长。瑞典汉学的奠基者。[2]
1909年,高本汉取得学士学位,前往俄国学习俄文与中文,次年到达中国,在北京太原学习,在山西大学堂教授法语英语,调查方言。搜集了24种方言材料(后来增加到33种)外加汉语借字的日语越南语读音。1915年5月20日,高本汉获文学硕士学位,次日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任乌普萨拉大学汉学教师。1918年,高本汉被聘为哥德堡大学东亚语文和文化教授。1931-1936年,高本汉任哥德堡大学校长。1939年,高本汉任瑞典远东博物馆馆长。1940年,高本汉出版了关于上古汉语的构拟研究成果《汉文典》。1945年到1965年,高本汉在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了二十年的汉学研究。此外,1950年起,高本汉担任瑞典皇家学院和丹麦皇家学院院士。[7]1956年至1964年,高本汉担任瑞典皇家人文科学院院长。[8]1978年10月26日,高本汉去世。[2][3][4][9][10]
高本汉以毕生精力研究中国文化,汉学著述达百部之多,代表性著作有《中国音韵学研究》《中国音韵学研究》《汉文典》《左传真伪考》等。高本汉研究范围包括汉语音韵学、汉语方言学、词典学、文献学考古学、文学、艺术和宗教,尤其致力于汉语音韵和训[]的探究。高本汉在中国历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欧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构拟《切韵》和《诗经》的语音系统,创见颇多,开创了汉语音韵学研究的“高本汉范式”。高本汉的研究方法和思想观念对同时代中国学者的学术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高本汉作为瑞典汉学的启蒙者、瑞典最有影响的汉学家,对瑞典汉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的建立,和汉学研究队伍的培养,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2][6][11]

人物生平

家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