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茶

轻微发酵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
黄茶属于轻微发酵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5][1]其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黄茶与绿茶的工艺接近,一般经过杀青揉捻或做形、闷黄、干燥等工序制作而成,闷黄是形成黄茶的最关键工序,也是黄茶与绿茶在工艺上的最大差异。闷黄是一个未发酵过程,利用温热作用使多酚类化合物发生非酶促的自动氧化,使叶绿素大量减少产生黄变。[1][6]
黄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是指茶树芽叶自然发黄的黄茶,当时最负盛名的为“寿州黄芽”。其制法据文献记载出现在明代。当绿茶炒制工艺掌握不当,如杀青温度低、时间长,或杀青后未及时摊晾、及时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时干燥,堆积过久,都会使叶子变黄,形成黄汤黄叶。明代许次纾的《茶疏》就提供了绿茶变黄茶的例证。[5]
黄茶的产量很少,是中国特产。主要在湖南岳阳君山、安徽金寨、四川蒙山、浙江平阳等地生产。湖南岳阳为中国黄茶之乡。[6]按鲜叶原料的嫩度,黄茶分为黄大茶、黄小茶和黄芽茶。其中黄芽茶名茶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莫干黄芽;黄小茶名茶有北港毛尖沩山毛尖;黄大茶名茶有广东大叶青霍山黄大茶[2][3][6]黄茶有降糖降脂、促能量代谢、改善肠道微生物环境、抗炎抗氧化和抗癌等功效。[4]

历史沿革

黄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是指茶树芽叶自然发黄的黄茶。当时最负盛名的为“寿州黄芽”,是有名的贡茶之一。黄茶的制法据文献记载出现在明代。当绿茶炒制工艺掌握不当,如杀青温度低、时间长,或杀青后未及时摊晾、及时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时干燥,堆积过久,都会使叶子变黄,产生黄汤黄叶,出现类似后来的黄茶。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记载:江南地暖,故独宜茶……顾此山中不善制造,就于食铛火薪焙炒,未及出釜,业已焦枯,[]堪用哉。兼以竹造巨[],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辄就黄萎,仅供下食,奚堪品斗。”描述了绿茶变成黄茶的例子。[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