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膜炎

病毒感染引起的脑膜急性炎症性疾病
病毒性脑膜炎(viral meningitis)是一组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脑膜急性炎症性疾病。85%~95%的病毒性脑膜炎由肠道病毒引起,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A和B、埃可病毒等,其次是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和腺病毒等。[2]
Quincke(昆克,1897年)及Wallgren(沃格伦,1925年)等[6]陆续提出了浆液性脑膜炎、无菌性脑膜炎淋巴细胞性脑膜炎、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等病毒性脑膜炎的异名。[7]病毒性脑膜炎呈世界性分布,20世纪80年代每年发病率约为11~27/10万人,随着预防接种的广泛应用,发病率已显著下降。该病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40岁以上成人少见。[3]
各种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大致相同[3],多为急性起病,出现病毒感染的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头痛、畏光、肌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和全身乏力等,并可有脑膜刺激征[a][2],症状的严重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3]该病的诊断主要根据急性起病的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淋巴细胞数轻、中度增高,排除其他疾病等进行,确诊需要脑脊液病原学检查。[2]
病毒性脑膜炎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病程约2~3周,也可短至几日。大多数病毒引起的脑膜炎缺乏特异性治疗,主要针对病情改变给予相应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仅在一定应用范围内取得满意效果。单纯疱疹病毒或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的脑膜炎,可使用无环鸟苷阿昔洛韦)等治疗;甲型流感病毒可试用奥司他韦治疗;其他抗病毒药物包括利巴韦林、干扰素、中药大蒜液及板蓝根等。[3]该病预后通常比较良好,不留后遗症,但当一些病例病变波及脑实质时,可遗留一定的神经功能缺陷。[9]疫苗接种是预防与脊髓灰质炎腮腺炎麻疹风疹水痘感染相关的脑膜炎的有效方法。[10]

病因与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