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病毒

无包膜的双链DNA病毒
腺病毒(Adenovirus),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呈无包膜的球形结构。外观为对称分布的二十面体,直径为70~100nm,主要壳蛋白有六邻体 (hexon) 、五邻体 (penton) 和纤突 (fiber) 。病毒核衣壳由252个壳粒组成,每个五邻体表面都伸出一根末端呈球形的纤突,纤突蛋白具有型特异性抗原决定位点。[2][4]
1953年,Wallance Rowe等人发现一组存在于正常儿童腺体组织内的病毒,该病毒可以使培养的细胞发生慢性进行性病变。[7]1956年统一命名该病毒为Adenoviruses。[6]截至2019年7月,已发现和确认了103个腺病毒的基因型别。依据病毒的血凝特点、基因同源性、致瘤潜力及临床致病性等特性人腺病毒又分成7组 (A~G) 。其中,B、C、E组病毒主要与呼吸道疾病有关,A、D、F、G组病毒主要与胃肠道疾病相关,D和E组病毒还与眼部疾病有关,此外A组病毒感染可引起啮齿类动物的肿瘤。[4]腺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对酸和温度的耐受范围较大,室温可存活10天。紫外线照射30分钟或56℃加热30分钟都可使病毒灭活。[2]腺病毒的传染源为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8] 主要经飞沫传播,也可经粪-口途径传播。[4]腺病毒对呼吸道、胃肠道、尿道膀胱、眼、肝脏等均可感染。[4][9]
腺病毒感染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西多福韦具有抗腺病毒作用,可用于临床治疗腺病毒感染。免疫重建对于控制腺病毒感染十分重要,提高淋巴细胞或CD4+T细胞数量有助于清除腺病毒及提高感染患者存活率。[10]腺病毒感染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中和抗体的产生对预防再感染有保护作用。6个月以内的婴儿可受到来自母体的抗体保护。针对部分型别的腺病毒疫苗已被用于特定人群(如军队)的预防。[2]

命名

1953年,Wallance Rowe等人发现一组存在于正常儿童腺体组织内的病毒,该病毒可以使培养的细胞发生慢性进行性病变。[7]次年,希勒曼(Hilleman)和沃纳(Werner)从一例来自军营的急性呼吸性疾病患者的咽喉洗液标本中分离到类似的病毒。为了标明这一新病毒的起源,最初腺病毒曾被命名为Adenoid Degeneration(AD)agent等多种名称,1956年统一命名为Adenoviruses。[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