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论

东晋时期僧肇著佛教论书
《肇论》是东晋时期僧肇阐述般若义旨的佛教论文集,大约于南朝梁、陈之际汇编而成。包含卷首的《宗本义》,以及《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pán]无名论》四篇论文。其中《宗本义》和《涅槃无名论》,后世多有学者疑非僧肇所作。[2][4]
佛教自东汉进入中国后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其抽象性思辨与中国文化传统有较大区别而一直没有流行起来。[5][2]随着魏晋玄学的兴起,一些精通玄学的名士开始用玄学的概念来解释佛教,如用“无”来解释佛教的“性空”等,这使佛教在东晋时期广泛流行,但也造成了佛教学说宗派林立、各持己见的混乱局面,如对《大品般若经》的不同解释就分为“六家七宗”[a]。对此,僧肇写下一系列论文来阐述般若意旨的佛教理论,试图“拨乱反正”。[2][5]
《肇论》中,《宗本义》作为全书概括性文字,近似于全书的纲领。[6][1]物不迁论》着重论述世间万物的“动”“静”问题,[7]要从万物“动迁”现象中论证“常静”,揭示事物亦动亦静的本质。[8][9]不真空论》探讨万物“有无”的问题,[10][11]论证亦有亦无、有无之间的“不真空义”。[12][13]般若无知论》主要是以佛教的般若智慧来观照万法性空的真实本质,[6]讨论佛教般若智“不知而无所不知”的特殊认识论,后附有《刘遗民书问》以及《答刘遗民书》。[14]《涅般无名论》前有《奏秦王表》,该论主要是以“九折十演”的方式从九个方面探讨涅槃的体性与如何体证涅槃两大问题。[15]
南朝以来,几乎历代都有人为《肇论》作注疏,其中最早的是南朝陈时的僧人慧达,而注疏最详的是唐代元康。此外,《肇论》还被翻译成英、日等文于海外流传。[16]《肇论》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不多见的哲学专论,其思想上承魏晋以来玄佛合流的遗风,下开佛教哲学理论在中土相对独立发展的先河,对中国佛教作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17]中国近现代哲学家、佛学家汤用彤评价其内容“实无上精品”“为中华哲学文字最有价值之著作”。[18][12]

名称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