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不迁论

东晋僧肇的文章
《物不迁论》是东晋佛教哲学家、理论家僧肇阐述般若“性空”学说的论述性著作《肇论》“三论”(《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中的一篇。[3][4]其作者僧肇被称为得到高僧罗什正传的第一人,誉为“解空第一”“经难第一”“玄宗之始”“三论之祖”,[5][6]其擅长般若空宗[a]学说,有“秦人解空第一者,僧肇其人也”之誉(解空第一人[3])。[4]
《物不迁论》着重论术事物的“动”“静”问题[2],其中“物不迁”出自《庄子·德充符》[7],僧肇是要于万物无常的“动迁”中论证其常静的“不迁”。[8][9]作为《肇论》中的“一论”,《物不迁论》与其他“各论”一起大约成书于公元409年之后[1],并被历代学者研究与注疏。其中最早的是南朝陈时的僧人慧远(慧达),而注疏最详的是唐代元康[10]元康的注疏因为是基于三论宗的立场对《肇论》进行解释,所以与其本义最为符合,也被后人引用最多。[11]此外,《物不迁论》作为《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翻译成英、日等文于海外流传。[10]
在内容上,《物不迁论》开篇表明自己并不认同俗世所认为的“万物处于不断动迁之中”的观点,并援引《中观论》中“去者不至方”的说法,指出万物并没有运动。[8][12][13]接着,僧肇在“去者不至方”的基础上,把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事物都停留在各自的时间节点上,将他们隔绝开来进行讨论,以此论证了“昔物不至今”的观点。[8][12][13]最后,通过“昔物不至今”再结合《中论》中“果不具因”等观点,以“因不灭不来”来论证“物不迁”思想。[8][12][13]
僧肇出于对一般人生死交谢之感的悲悯等原因,从而产生了撰写《物不迁论》动机,其对“迁动”现象展开积极思考,着眼于对迁流现象的解析,从而使主观的心境获得理论的保证。[12]近现代学者任继愈[14]韦政通[12]孙叔平[15]方立天[2]杨胜良[8]等人都认为僧肇作《物不迁论》是为了宣传他的佛教信念而进行的诡辩。[12][15]同时,《物不迁论》也确实为佛家“功业不可朽”的提供理论支持。[12]

名称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