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肝

北京地区传统名吃
炒肝是北京地区汉族传统名吃。 以猪肝、猪肠为主料,葱、姜、蒜末等为辅料,用淀粉勾芡做成。[4][2]
有说法称炒肝是由宋代民间食品“熬肝”和“炒肺”发展而来。也有人认为炒肝源自满族按照萨满教习俗杀猪祭神并分食祭肉后,将肠、肚等内脏烩成一锅由众人分食的习惯。[5]较常见的说法是炒肝起源于同治年间,由《北京新报》记者杨曼青命名,最初在会仙居售卖,后会仙居与天兴居合并。[6][2][7]炒肝具有汤汁油亮酱红,肝香肠肥,味浓不腻,稀而不[xiè]的特色。[8]炒肝是“名实不符”的典型例子。它的主料是猪大肠,肝不过是点缀而已,也没有炒的过程,而是煮出来的。[9]
1997年,在北京名点名菜鉴定展示会上,天兴居炒肝荣获“北京名小吃”称号;同年,在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认定活动中,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2]

名称由来

同治元年,有一家名叫会仙居的作坊,卖起了白水杂碎,这是炒肝的雏型。由于白水杂碎蘸汁口感欠佳,会仙居的老板向当时的《北京新报》记者杨曼青请教。杨曼青建议把白水杂碎的心肺去掉,以猪肝、猪肠为原料,配上葱、姜、蒜末、酱色并勾芡,定名为“炒肝”。[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