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

柿科柿属植物
柿子(拉丁学名:Diospyros kaki Thunb.)为柿科柿属植物,又名朱果,猴枣。落叶乔木,上冬芽先端钝落,小枝密被褐色毛。叶阔椭圆形,表面深绿色、有光泽,革质,入秋部分叶变红,叶痕大、红棕色维管束痕呈凹入状。花雌雄异株或杂性同株,单生或聚。柿花期5~6月,果熟期9~10月。[2]
柿子原产于中国长江和黄河流域,它耐寒、耐瘠薄、耐旱,不耐盐碱,通常生长在气候温暖、阳光充足、土壤深厚、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环境中。[2][3]如今朝鲜日本法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均有栽培。柿树的繁殖主要用嫁接法,通常用栽培的柿子或野柿作砧木。[4]柿子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中国甚至发现了250万年新生代野柿叶的化石,考古学家还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了柿饼和柿核,进一步印证了早在汉代,中国就开始栽培柿树。[5]
柿子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蔗糖葡萄糖、果糖、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C瓜氨酸、碘、钙等。另外,柿子的医学价值也很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有良好的润肠通便作用。柿子性寒,有清热、润肺、生津、止渴、镇咳、怯痰等功效。柿子叶煮水喝,可以促进机体新陈代谢、降低血压。[6]各国科研工作者发现柿子中的多种活性物质,其中包括类胡萝卜素黄酮类脂肪酸、酚类和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可被广泛用于医药、保健和化妆品等领域。[7]

物种起源

早在250万年前的远古时期,柿子就已经出现,当时还为野生状态,靠鸟兽传播,自生自灭。到了汉晋时代,被发现十分养眼,于是便有人开始搜集网罗,并以此当作奇花异木向达官贵人和帝王送礼进贡。从此,柿子摇身一变,成为了观赏树木,被栽植在庭院之中。起初,人类对柿子的美味一无所知,而最早野生的柿子品种为涩柿,含有单宁成分,咬入口中会感觉到一种强烈的涩味。直到公元387-618年的南北朝时期,人们抵挡不住柿子的诱惑,有些人开始大胆实验,逐渐掌握了柿子的脱涩方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