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窝头

中国北方地区常见面食
窝窝头是中国常见的一种面食。北方凡下圆上尖之形体,都名曰窝窝。这种做法,正是上尖下圆,故亦以窝窝名之,然其蒸法吃法,又与馒头相同,故又名窝窝头。[1]
窝窝头的名称在明朝那时候已经有了。[2]20世纪70年代,窝头成为北方村民的主食,80年代的后期,碗里所盛的已被白面所取代。窝头的时代已成为历史。90年代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餐桌上再次出现窝窝头的影子。[3]
窝窝头做法,是面和好,先团成圆球,再以大拇指插入球内,在另一手中揉转之,自然就上尖中空,成窝窝形。[1]窝窝头的玉米面中含有较多亚油酸硬脂酸,有较好的降低胆固醇的作用。[4]

历史记载

老百姓吃这东西,大概起源很早,历史上找不着纪录,当起于有玉米的时候。窝窝头起源的历史是不可考了,李光庭著《乡言解颐》卷五,载刘宽夫《日下七事诗》,末章中说及“爱窝窝”,小注云:“窝窝以糯米粉为之,状如元宵粉荔,中有糖馅,蒸熟外糁自粉,上作一凹,故名窝窝。田间所食则用杂粮面为之,大或至斤许,其下一窝如旧而复之。茶馆所制甚小,曰爱窝窝,相传明世中富有嗜之者,因名御爱窝窝,今但曰爱而已。”也就是说,窝窝头的名称在明朝那时候已经有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