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

罗贯中所著的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是中国小说史上最著名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小说描写了从汉灵帝晋武帝之间共一百多年的历史,用宏阔有致的笔触勾画出魏、蜀、吴三国互相征战争雄、兴衰存亡的历史过程[1][2]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珍品,古典文学巨著的代表。其中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生动有趣的情节故事,一直受到中国百姓的喜爱,也是诸多学者长期研究课题。罗贯中一生漂泊江湖,饱经烽火战乱,晚年隐居著书立说,终成大作,被后人称为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2]
《三国演义》是部“世代累积型”作品。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是曹操旧部,掌握曹操很多第一手材料。他的《英雄记》中,连同董卓吕布等都收集整理书中,是世间出现最早“三国故事”的书籍;西晋史官陈寿的《三国志》,东晋史学家裴松之又撰写了《三国志注》,极大丰富了三国的故事。历史学家只梳理当时的“势”,小说家却需设置具体的“事”。罗贯中采用“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手法,从隔朝越代的正史、野史、传说、轶闻和评话中反复推敲,加上以印刻在民间的三国故事来反哺艺术架构,于是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3]

内容简介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成熟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也是我国最伟大的长篇历史小说。它以其宏大的叙事结构、丰富的思想意蕴、壮丽的战争画卷、复杂的权谋智慧,以及杰出的艺术手法,受到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奠定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代民间说书中已有专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门艺人。金元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三国戏,据记载,当时扮演的三国剧目达60多种。三国故事的讲史话本,有元代至治年间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和近年在日本发现的《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以上两书的故事轮廓与《三国演义》大体相同。元末明初,伟大作家罗贯中以《三国志平话》为框架,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综合民间传说、戏曲和话本,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彪炳千秋的煌煌巨著。《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小说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集中描绘了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全书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汉末的社会动乱和政治集团的相互争夺,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第二部分,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互相争雄的局面;第三部分,主要写三国的衰落,并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