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松之

南朝宋著名史学家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是中国东晋末年和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和政治家。[1]他出生在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永嘉南迁后移居江南。裴松之少时喜欢读书,八岁即熟知《诗经》《论语》。他曾对陈寿所著的历史文献《三国志》进行注释,补充了原作中遗漏的细节,成为后来版本《三国志》的重要组成部分。[2][1]
裴松之是个“兼听则明”的史学家,他在史学考证上,注意文采,注重细节。宋文帝刘义隆让他注释陈寿的《三国志》,他不仅对字音、文义、校勘、名物、地理与典故六大类作了周密考证,纠正陈寿所记之瑕,而且对同一事件,他作了广采博引,大大丰富了原书的内容,将毕生心血都花在《三国志》的注上。[1][3]
裴松之在政治上也有一定成就,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389),他任殿中将军,还历任员外散骑侍郎、尚书祠部侍郎。宋文帝时召为太子冼马,后又任零陵内史、国子博士、中书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永嘉太守、通直散侍、南琅邪太守、中散大夫、太中大夫等职。[2]裴松之于451年去世,享年八十岁。他的儿子裴骃和曾孙裴子野也是知名的历史学家,祖孙三代有“史学三裴”之称。[2]刘义隆曾赞叹他道:“裴世期完成了一桩不朽的事业。”[3]

人物生平

裴松之为士族官僚家庭出身,祖父裴昧官居光禄大夫,父裴[guī]曾任正员外郎。裴松之从小喜爱读书,8岁时已熟知《论语》、《诗经》诸书。后博览典籍,学识日进。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年),裴松之任殿中将军,时年2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