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

宋代盛行的中国文学体裁
宋词,是宋代盛行的文学体裁,又称曲子词[1]、诗馀[2]乐府[3]、长短句[4],有时还被叫做乐章、琴趣、歌曲、别调、语业等等。[4]
词最早产生于隋代,最早是与乐舞相结合的。从西域传入中原的胡乐、朝廷音乐机构教坊的教坊曲、民间创作的敦煌曲子词,都对宋词产生了影响。[5][6][7]文人词在初盛唐期间也有创作,如沈佺期《回波乐》、张志和渔歌》等;中唐白居易刘禹锡创作了《忆江南》等调;晚唐五代文人词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花间词南唐词等流派,为宋词奠基。[8]此外,宋代商品经济的发达、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文人酬唱的雅趣、民间音乐和娱乐的繁荣,都推动了宋词的发展。[8]北宋初期,小令、慢词同时并存。小令作者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继承南唐词风,致力于提高令词的风格,将文人词美化、深化,并将一些词作寓以诗人句法。[9]
至柳永词风大变,他是北宋大量创作慢词的第一人,善于使用铺叙的手法,以赋为词;风格上雅俗兼备,受到朝野上下的喜爱。于是流行于士大夫杯酒交欢之间的令词,逐渐为源于市井的慢词所压倒,他的代表作有《蝶恋花》《雨霖铃》《望海潮》《八声甘州》等。词至苏轼又有大变,他“以诗为词”,从多方面开拓词的题材与表现领域,借词体表现士大夫的自我人格和性情抱负,在写作上不重格律,不尚雕琢,将词作为一种独立文体来进行创作,代表作有《江城子》《念奴娇》《水调歌头》等。稍后于苏轼的秦观贺铸晏几道等人,在宋词创作上也各有成就。秦观将身世之感打入艳词,抒写伤心,被称为婉约之宗。晏几道继承晏殊欧阳修的词风,将令词的技巧加以推进,词风凄苦。贺铸的词长于隶事和化用成句,兼具豪迈与柔美。[9]
周邦彦李清照等人的作品结束了北宋词坛。周邦彦在词史上被称为“集大成者”,号称“词中老杜”。他精通音律,词作非常适合演唱。他在作词技巧上能集合各家之长,使词的艺术技巧趋于完善。李清照是南渡时期的杰出女词人,她的词作被称为“易安体”。前期词多描写少女心事与婚后生活,后期词写于南渡之后,因国破家亡而趋于沉痛凄苦。进入南宋,出现了一批爱国词人,如叶梦得张元干张孝祥等,其词作表现了民族气节,声调豪迈悲壮。其中辛弃疾最具有代表性,他的作品大部分是爱国词,如《摸鱼儿》《永遇乐》等,风格豪放,气势磅礴。他的作品中也有反映农民生活的清丽词篇,也有婉约含蓄的缠绵情词,风格较为多样。和辛弃疾同时代或稍后的一些作家,如陆游陈亮刘过等人,都能用词作反映民族矛盾,和辛词有相似之处。南宋中期的另一派词人,走上了讲求音律格调、注重辞藻的创作道路,如姜夔史达祖吴文英等,形成了骚雅词派。姜[kuí]精通音乐,他的词作如《暗香》《疏影》等,音乐性强,词风清空古雅。史达祖、吴文英的词作,多数为适应歌姬口吻的合律之作,[nóng]丽华美,以至于内容晦涩。在南宋亡国前后,又出现了文天祥刘克庄刘辰翁等爱国词人。南宋灭亡后,周密王沂孙张炎等遗民词人,则借富有隐喻的词作来抒写亡国悲痛。[9]
宋词的基本文体特征为:每首词都有词调,每个词调都有调名,如《蝶恋花》《菩萨蛮》《浣溪沙》等,又叫词牌。词调类别按音乐不同分为令、引、近、慢等,按长度不同可分为小调、中调、长调,还有转调、犯调、偷声、减字、添声、添字、摊声、摊破等异体变格[10]词根据乐曲的遍数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其中双调是词曲的基本形式,分为两半,叫上下阕或上下片。[11]押韵方式因词调而异,与词的节奏所在的位置一致。[11]句式长短不齐,用字继承近体诗的声律特点,分出平仄[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