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幽默

以约瑟夫·海勒为代表的文学流派
黑色幽默是诞生于19世纪60年度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约瑟夫·海勒库尔特·冯内古特[4],代表作品有《第二十二条军规》《五号屠宰场》等。[4]黑色幽默(The Black Humor[1],Gallow’s Humor[2])又名绞刑架下的幽默、病态的幽默、绝望的幽默。[2][3]黑色幽默文学流派盛行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以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出版的《黑色幽默》小说选集为标志。之后作家康拉德·尼克伯克发表文章《致命一蛰的幽默》,也把这些作品称为“黑色幽默”。自此以后,“黑色幽默”广为流传,逐渐被社会接受,成了一种文学流派的标志。7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黑色幽默小说作为一支流派或一股文学潮流的创作规模和声势渐弱。[3][5]
西方的幽默概念,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umor”在希波克拉底斯的概念里,还不具有现代的“可笑性”、“喜剧性”的意义,直到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在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气质喜剧作家本·琼生那里,传统医学意义上的 humor,开始与柏拉图之哲学意义上的可笑性,与亚里士多德之诗学意义上的喜剧融合交汇在一起,西方近现代的幽默理论由此而逐渐展开。[6]黑色幽默流派的很多作品是在20世纪50-70年代创作完成的,而50年代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美苏冷战爆发、局部战争持续的时候。反战、平权与“反文化”运动在美国社会盛行,科技的快速发展也让人产生了虚无、悲观的思想,使人变得异化美国的黑色幽默文学有其深厚的哲学和文学背景。其哲学理论主要建立在现代反理性的哲学即弗洛伊德主义、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尤其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之上。[7]这些思潮都对原本的理性主义传统产生了冲击,这种“反理性”主义反映在艺术创作方面就表现为反传统、反逻辑、反因果关系等,给“黑色幽默”小说的出现提供了理论基础。[5]
黑色幽默小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文学的新发展,这个类型的作品在主题思想、创作方法等各方面表现出与以往文学不同的特点。[8]黑色幽默的作品在语言和手法上,通常运用双关、反讽、讽刺、夸张等,情节上缺乏逻辑关系,常常将幻想与现实混合起来。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经常是漫画式的,边缘化的小人物,他们突破了传统的形象,表现出离奇古怪的特色。而作家正是通过这种人物的行为来表现自己眼中的荒谬世界。[9]这个流派的作品多见于小说和戏剧,后期逐渐涉及更广阔的范围,它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被借鉴到其他领域的创作当中。黑色幽默电影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登上逐渐登上银幕。[9][10]

词源历史及基本含义

西方的幽默概念,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 希波克拉底作为西方医学的奠基人,主张医师医治的不仅是疾病而且是病人,在治疗中应注意个性特征、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对病人的影响。作为一个医学术语,“humor”在希波克拉底斯的概念里,还不具有现代的“可笑性”、“喜剧性”的意义,但这里有两点价值不容忽视:第一,他创立的“humor”一词,一直被后人所接受、所使用,甚至在今天已经成了关于笑和讽刺、滑稽、机智的总体评价和总体概括,其话语的贡献十分显著。 第二,他所说的“缺乏幽默”指涉的是与众不同的气质类型亦即怪,而因怪以及由怪所衍生出来的不协调性正是西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柏格森喜剧理论关于其对象性质的共识之一。直到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在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气质喜剧作家本·琼生那里,传统医学意义上的 humor,开始与柏拉图之哲学意义上的可笑性,与亚里士多德之诗学意义上的喜剧融合交汇在一起,西方近现代的幽默理论由此而逐渐展开。[6]如果把西方的黑色幽默当作一种当代思潮来研究,弗洛伊德的幽默观是这种思潮的理论起点,超现实主义是这种思潮的历史起点。 因为早在1937年,超现实主义先驱人物布勒东就发表过一篇题为《论黑色幽默》的文章,倡导黑色幽默;到了 1940 年,布勒东又编辑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黑色幽默选》,推广黑色幽默。 而且尤为重要的是,超现实主义幽默理论的来源之一,正是弗洛伊德。 布勒东在其《谈话录》中曾经说过:“探索黑色幽默,它是‘自我’战胜外部世界的创伤的极端方式,这种极端方式尤其表现在它可以使人看到治疗‘自我’深重痛苦的良药只能来自弗洛伊德意义上的‘本我’。”[6]